English

科学史就在你我身边

2000-10-18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1999年1月4日,著名的作品代理人约翰·布罗克曼在边缘网站(www.edge.org)提出问题,征询回答“过去两千年最伟大的发明是什么,为什么?”吸引了“三教九流”的众多参与者,得到的答案也可谓五花八门。有些纯属搞笑,也有些一本正经,更多的则是寓庄于谐。《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中译本收入上海科技出版社“View·新视角TM书系”)就是这些答案的汇聚。如果你的目的不是得到某种标准答案,而只是想体会思维的乐趣,这将是一本妙趣横生的书。本期就以本书为主题,邀请上海交通大学科学史系江晓原教授以及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刘兵教授进行了一场精彩的对话,同时从书中摘录了数条“答案”以飨读者。

▲世纪之交,回顾历史,原是文化人的“应时”工作,搞科学史的人,自然就要和“发明”打交道。去年底我参与策划《解放日报》搞“千年百事”专栏,帮助选择了一些科学史方面的事件。后来《南方周末》世纪之交的专版,派给我的题目又是“发明”。接着又应邀在一些地方作关于“发明”的报告(讲稿后来发表在《万象》杂志)。总之,颇和“发明”打了一番交道。

生活在不同文化中的人,对于历史上重要发明的选择会大不相同。比如美国时代生活出版公司编的那本《人类1000年》中入选的事件,就和《解放日报》“千年百事”专栏入选的事件大相径庭。我在《万象》的文章中也选过23个我认为以往1000年中最重要的发明。

但是这些做法,供个人风格发挥的余地还是太小,而约翰·布罗克曼既省力又讨好的办法就高明多了──他在互联网上提出“什么是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的讨论,各界人士踊跃回答,答案自然争奇斗艳,五花八门,他挑出一百份来集结成书。这本《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确实是既好读又有价值。

△这本书之所以好读,很大程度上在于编者的构思。我不知道编者最初是如何设想的,是否在心目中有自己的一个唯一的答案。不过我想,很可能从一开始编者就想到了答案绝对不会是唯一的。这使得应答很有些像一场智力的较量。但因为被选入此书的应答者中有许多确实是大人物,如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以及众多的名人,还有一些也许是由于我们孤陋寡闻而不怎么了解但其实在西方却大名鼎鼎的人,但无论如何,也肯定有一些主要是因其答案出众而被选入者。正因为如此,使得此书中的各种观点在表面上的“自由”之下,蕴含着深刻的、极有启发性的思想火花。其实,像这样的问题,本来就应该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答案取决于对什么才是GREATEST的不同理解(可以注意到,在书的标题中GREATEST被译成“最伟大的”,而在内文中又常被译成“最重要的”。这两者其实就很不一样),反过来讲,如果问题被换成“WORST”的“发明”,情形可能也是一样的。

▲参与讨论的人,大部分认为自己应该提一个与众不同的答案,“创新是学术的生命”嘛。但布罗克曼的问题后面还有一个“为什么”,这就要求言之成理。在这么多答案中,我觉得最奇特的,也是最刺激的,莫过于邓肯·斯蒂尔的答案,竟是──“英国新教33年历法”。这是此书中专门术语最多的一篇,大约也是最长的一篇,简述其论证要点如下:

1582年由罗马教皇格里高利13世颁布的历法,也就是今天全球通用的公历,并非最完善的历法──事实上这样的历法至今也未产生。就置闰这个问题而言,相传公元1079年波斯诗人欧玛尔·海亚姆(以抒情四行诗《鲁拜集》名垂后世)提出的33年8闰的周期更为合理,英国的新教徒出于宗教目的,极力鼓吹采用这种周期的历法,为此就需要寻求一条新的本初子午线来证明这种历法的优越性。由于这条假想的本初子午线约在西经77°处──靠近北美大陆东岸,所以英国向北美派出了多支探险队。最后的结论是:如果没有新教33年历法,英国就不会向北美探险,也就不会有今天的美国,世界历史就会大大不同了。

当然我们都看得出,这位邓肯·斯蒂尔为了标新立异,有点强词夺理了,但总算在形式上尚能自圆其说。

△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和看过之后,我也一直在想一个问题:如果让我来回答,我会给出什么答案?

受到书中“自由”想象的启发,如果开玩笑的话,我不禁想到在近来有时去游泳的游泳池边,竖有一块说明进入深水区规则的牌子(其实那个游泳池的深水区是随便入内的),下面的落款是“海淀区减溺办”!虽然知道行政办公机构相当发达,我还是不禁想要把“减溺办”推为“GREATEST”的“发明”。

当然,玩笑归玩笑。认真地讲,我倒真的在此书中发现了一个不应该有的空白。书中应答者们似乎太有“历史感”了,选择的都是对于今天有这样或那样重要影响的发明,着眼点主要是对今天的意义。而我愿选一个虽然出现得很晚,但仍处在2000年的范围中,而且对于人类的未来至关重要的发明,这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我对书中这百余种答案作了统计,入选的前五名依次是:

印刷机(术),6次;计算机,4次;避孕药,3次;微积分,3次;科学,3次

还有不少答案颇出意料之外,比如“篮子”、“干草”、“复式记账法”、“城市”、“民主”、“棋”、“专利局”、“疑问句”等等。但是有一点特别值得注意,即绝大多数答案都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物品、方法或概念。

我想强调的是,这种讨论本来就是一场智力游戏,并不是非要得出一个公认的结论。何况这场游戏是在西方进行的,更何况是在网上进行的,所以答案的多样性令人印象深刻。这使我联想到中西方教育中的不同传统,那种扼杀个性、强制背诵“标准答案”的教育传统,很难培养出创造性思维活跃的人。

△但是,即使在这种表面上“自由”的“游戏”中,应答者给出的许多答案仍然是极有启发性的,它们远远超出了我们通常会选择科学或技术的内容作为答案的“常规”,将选择的范围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使得像“自由意志”这样的答案也可以进入其中。但仔细想想,这样的做法确实是有其合理性,甚至是深刻的合理性的。

这倒使我想到一个问题。在此书中给出的100个答案中,偏偏就没有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谈到印刷术,也不是指中国古代的印刷术。当然,你可以把原因归为像外国人的歧视、轻视,可对中国古代文明的不了解等。但恐怕只以这样的方式来解释又不大说得通。至少有一点,就是这“四大发明”没有直接地对社会产生巨大的作用和影响。对此,让我们更冷静地做些反思,可能比一味地责怪别人要好得多。假如说,按你的统计,在那前五名的入选答案中,如果有一项是中国发明的(其中印刷术是个可另做讨论的例外),别人就真的会视而不见吗?而且,关于排在第五位的“科学”,我想,应答者心目中所想到的,恐怕也不是“中国古代科学”吧。

▲最后我还有一点联想。春秋时,晏婴对齐桓公谈论“和”与“同”,照管仲的意见,所谓“和”是指“和谐”,即大家向共同的方向努力;而所谓“同”则是一言堂的局面,君主一个人说了算,其余人一起应声起哄。归结到这本《过去2000年最伟大的发明》,答案固然大大不“同”,但却构成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即博采众长,集思广益,共同回顾以往2000年间的进步──中国古代“君子和而不同”的道德格言,其此之谓乎!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